作者
金蔚
我们今天都在研究老琴是用什么材料做的。古人说是桐木,但唐代的雷威说“松妙于桐”。他说的松实际上是峨眉山上的杉木,属于松科。那么,桐又是什么桐呢?现在很多琴是泡桐材质。 桐木有温润之感,它的纹理是棉絮状的,这种纹理横、直不那么明显,共振效果很好,但不够劲挺。 今天的泡桐是人工培育的速生木材。古代的泡桐成长速度也较快,但是比现在的还是要慢一点。我在博物馆和民间,看过很多古代留下来的琴,其中泡桐类的琴不少。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用泡桐做的琴声音不好听呢?打个比方,为什么今天的鸡肉不好吃?因为是速成的。今天人工培养的速生林新品种,加上又是新材,做出的琴声音 一般不好。 野生泡桐类,也就是“花桐”,开紫花、白花的,我们称为“老山桐”,就是古人所谓的桐木。日本正仓院收藏的琴也是这种。所以《齐民要术》中说“白桐(即泡桐) ……成树之后,任为乐器,青桐则不中用”,是比较正确的。 民国时曾在北大教琴的杨时百先生说是青桐,他自己做琴是用青桐 (见下图),青岛博物馆就有。 青桐做的琴,清代比较多,明代以前基本没有。青桐做的琴,比较沉,虽然声音安静,但略紧。没有留下古代青桐琴的另一个原因是琴太重,容易塌腰。琴平放在桌子上,中间是架空的,加上弦的拉力,时间久了很容易塌腰。微塌很正常,如果塌腰过大,便成了琴中重症。
青桐树
西方小提琴有用杉木做的,声音干脆爽快。古琴的杉木琴,古书上写“声极劲挺”。杉木的纹理特别直,共鸣效果好,但温润不足。
还有一种木头叫楷(读作“皆”)木,曲阜孔林就有,它跟杉木类似,有直性无横性,明代有用楷木做琴的。现在还有用楠木做琴的,古代也有,但非常少,声音可能也很好听,但不符合古琴真正的味道。以前老先生还给我看过一张用出土的柏木做的琴,声音特别古老,但是没有金石声。光古老,声音没有亮的感觉也不行。要有一种鲜活的古味,就像一棵千年的古树还散发着生命力,这才叫好。还有人说椿木跟梓木很像,但它少金石声。古代那么多琴,那么多木材,古人都尝试过了,要是可以的话,古人老早就做了。
古人说琴塌腰太厉害,不敢买,因为不好修。有人说很好修,一下就好,这多半有些玄。就像医生给人看病一样,都是辩证施治。有时候表面上这里修好了,但别的地方是坏的;外观看起来修好了,声音却坏了,所以要慎重。古代的琴没完全想好怎么修之前不能轻易动手。“不遇良工,宁存故物”,良工有时有,有时候一个时代也没有 一个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,博物馆有它的好处。
杉木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“九霄环佩”上的两个护轸是用红木镶上去的(见下图),这是受了清代《五知斋琴谱》的影响。里面记载著作者家中的琴,护轸总是被碰掉。为了不让它碰掉,索性弄了两个红木的。这两个角其实就是琴的“保险杠”,遇到撞击,这里坏了没关系,琴体不会坏。雁足也是,不能粘上。不粘上声音好听,松活。一旦粘上,弦本身有上百斤拉力,如果琴摔了,琴体的木头会被扯坏。总之,这些部件掉下来没关系,不会伤到琴体。因此说,修琴就怕修得太牢。
九霄环佩
说完博物院里的“抱残守缺”,私人的藏琴会怎样呢?有人今天高兴了刷一遍化学漆,明天褪掉再来一遍别的顔色。今天剖个腹,明天再刻个劣字款。还有的唐琴,被外行人修,看到里面裂了,用环氧树脂,还用大螺丝钉斜插进去......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,才会导致有这么多故事。
槽腹的工艺是怎么回事呢?苏东坡研究唐代雷威的琴,说琴的槽腹是“以指探之,如韭叶然”,像韭菜叶一样,中间厚两边薄。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名家斯特拉迪瓦里,他做的小提琴的特点也是中间厚两边薄,也是用杉木做琴。 一千多年前唐代的雷威就这么做了。这是人类对声音的共同审美。
割取大漆
再谈谈大漆(见上图)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大家觉得化学漆比大漆好,(老琴)都换成化学漆,以至于大漆到八九十年代都找不到了。到了八九十年代,发现五十年代刷上的化学漆软软的,还出来一种很奇怪的冰裂断。人们用脱漆剂脱化学漆,化学漆开始吐气泡,慢慢褪掉后,发现底下的大漆完好如新,几百年了,丝毫没变,锃亮锃亮的。大漆有抗菌的功能,弹刷大漆的琴,手一直是干净的。刷化学漆的琴弹久了手容易脏,黏糊糊的。
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老琴上面的红漆其实是后来人补的。古代有一种“朱修”的方法,补过之后感觉斑斑驳驳的,很有古韵。
文物修复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修旧如旧,让人看不出来。像我们看到的一些古画,几乎看不出来哪里是修补过的。还有一种是故意要让人看出来,哪个是旧的,那个是新补的。就像博物馆里的一些瓷器,本来是黑的,但很多修补区用白色,白的地方其实是留给我们想象的余地。经过历代的修缮,一张琴上就具备了历代的气息,每个人修得不一样,追求的也不一样,这种斑斑驳驳特别有历史价值感。
朱砂
为什么要用红色补呢?一是过去的人有一定的迷信思想,认为好琴都是至宝,鬼神都会喜欢,可能会被地仙所摄,不容易保住,涂上点朱砂能辟邪。而且很多喜欢琴的人是琴痴,痴到睡觉也要 抱着琴。从迷信的角度讲,天天抱着琴睡觉的人,下辈子肯定要整天绕着这个琴。涂上 朱砂就辟邪了,就不能再接近它了。
漆中有颗粒状的东西,放大之后看到的是黄色的颗粒,等于是一种填充料,也就是底灰。现在做漆很多是用立德粉、石膏粉做灰料。清代有用瓦灰的,也不好。瓦灰属碱性,日久会把漆烧了。当时做出来很硬,声音清亮,但 不耐久,几十年就脱落了。传统古琴大漆的灰以鹿角霜(见下图)为好。鹿角霜是用鹿的角做碳化处理,源于动物。再加上琴弦是蚕丝,也是源于动物。徽是用河蚌壳做的,用的都是自然的有生命的东西。 朱砂是没有生命的矿物,把它刷上去,琴的声音会变得安静和紧实,还会出现一种莫名的温润感。
鹿角霜
朱砂含水银,增加了琴的重量,一张十斤重的琴,经过两百年恐怕就变成六斤重了。这四斤去哪儿了?因为胶汁、水分、漆挥发了。如果漆还能闻出味道来,说明还在挥发。闻不出来,基本上就干了,干了以后的琴会变轻。很多老琴是很轻的,比我们想象的都要轻。我们今天按照老琴的样子做一张,会比它重。木头、胶、漆的特性就是这样,但是 朱砂不会,历经千年也不会变轻。
如果古代的琴太轻,以致发飘发虚,刷上点 朱砂,就完美了。如果琴的声音很结实,很沉,一抹上 朱砂,琴的声音就坏了。 朱砂不能随便上的,八宝灰也是一个道理。 所以在要不要抹 朱砂这一点上,主要看琴。 有的琴制作的时候已经放了 朱砂,像“九霄环佩”这种。 它是先刷一道红漆,红漆干透以后再罩上透明的大漆,顔色就变成暗红色。
另外,古人还有在灰胎里加响铜粉的,也要慎重。曾有一张宋琴,每弹七弦散声时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共鸣声,反复检查,应该是之前有人在重髹时漆中加了过多铜粉。把这层铜粉磨掉之后,那奇怪的共鸣声就消失了。
前面谈到二十世纪的化学漆。那个年代的人大多认为化学漆比古代的大漆好,觉得“的确良”比棉麻好,牛奶比母乳好,琴弦也是。我的第一张琴用的是丝弦,丝弦的声音我在那之前没听过,听过之后我只有四个字来形容:“特别高级”。但是我去学琴的时候老师说现在谁还用丝弦,就让我的师兄给我换成了钢丝弦,钢丝弦的声音我一开始是接受不了的。
但是现在很多人反而接受不了丝弦了,为什么?因为一开始习惯听的不是这个。
前文说过,古琴多是用生命体、有机物构成的。声音是通过有机物发出来的。用金属发出金石声,没什么稀奇。但用木头、蚕丝发出金石之声,那就不容易了。
原载《文史知识》杂志第2020年11期。
注:图片来自网络。
排版 | 赵炳亮
编校 | 李阳
审核 | 陈均
© 轉載本文請聯繫授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